《中职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是一本特色鲜明的工具书,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和编写,涵盖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内容。
本书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需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既有准确透彻的知识讲解,又有科学完备的规律总结,还有简单实用的方法技巧,集学、查、记于一身,有助于学生拥有完整的语文基础知识体系,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内容丰富、知识系统、资料翔实、体例新颖,可作为广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课程学习和备考资料。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专题一 字音
● 知识清单
一、多音字
(一)多义多音字
(二)同义多音字
二、形声字
(一)本字读音与声旁读音完全相同
(二)本字读音与声旁读音相近
(三)本字读音与声旁读音完全不同
三、形近字
● 方法点拨
一、多音字的辨析方法
(一)多义多音字的辨析方法
(二)同义多音字的辨析方法
二、形声字的辨析方法
三、形近字的辨析方法
● 核心积累
一、常见的多音字
二、易读错的形声字
三、易读错的成语
专题二 字形
● 知识清单
一、汉字的起源和特点
(一)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的特点
二、汉字的演变过程
三、汉字的造字法
(一)象形
(二)指事
(三)会意
(四)形声
● 方法点拨
一、错别字的常见类型及其辨析
(一)音同形异字的辨析
(二)音同形近字的辨析
(三)音异形近字的辨析
二、成语中的易错字辨析
(一)溯源辨形法
(二)结构辨形法
(三)常理推断法
● 核心积累
一、易写错的二字词语
二、易写错的四字成语
专题三 词语
● 知识清单
一、实词
二、虚词
三、关联词语
(一)并列关系
(二)因果关系
(三)转折关系
(四)选择关系
(五)递进关系
(六)假设关系
(七)条件关系
(八)承接关系
四、成语
(一)成语的来源
(二)成语的特征
(三)成语的结构关系
● 方法点拨
一、实词的辨析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二)从色彩方面辨析
(三)从用法方面辨析
二、虚词的辨析
(一)从虚词本身入手
(二)从句子入手
三、关联词语的辨析
(一)从关联词语本身入手
(二)从关联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入手
四、成语的误用类型
(一)张冠李戴
(二)望文生义
(三)重复赘余
(四)褒贬误用
(五)谦敬错位
● 核心积累
(一)易混淆的实词
(二)易混淆的虚词与关联词语
(三)易误用的成语
专题四 标点符号
● 知识清单
一、标点符号的种类和作用
二、标点符号的具体用法
(一)点号
(二)标号
● 核心积累
标点符号的常见使用误区
(一)问号的常见使用误区
(二)顿号的常见使用误区
(三)分号的常见使用误区
(四)冒号的常见使用误区
(五)引号的常见使用误区
(六)省略号的常见使用误区
(七)书名号的常见使用误区
专题五 病句
● 知识清单
一、句子的基本知识
(一)主语
(二)谓语
(三)宾语
(四)定语
(五)状语
(六)补语
二、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二)搭配不当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四)结构混乱
(五)表意不明
(六)不合逻辑
● 方法点拨
病句的辨析方法
(一)语感审读法
(二)筋脉梳理法
(三)逻辑分析法
(四)造句类比法
(五)特征标志法
专题六 修辞手法
● 知识清单
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二)比拟
(三)借代
(四)夸张
(五)对偶
(六)排比
(七)反复
(八)设问
(九)反问
(十)通感
● 方法点拨
易混修辞手法的辨析
(一)比喻和比拟
(二)借喻和借代
(三)排比和对偶
(四)反问和设问
专题七 语言表达
● 知识清单
一、语言表达要求
(一)语言表达连贯
(二)语言表达得体
(三)语言表达简明
二、变换句式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二)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三)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
(四)长句与短句的变换
(五)整句与散句的变换
(六)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与感叹句之间的变换
专题八 语言运用
● 知识清单
一、仿写句子
(一)仿写句子的注意事项
(二)仿写句子的步骤
二、图(表)文转换
(一)图文转换
(二)表文转换
三、微写作
(一)记叙类
(二)描写类
(三)说明类
(四)抒情类
(五)议论类
(六)应用类
专题九 文学常识与诗文名句
● 知识清单
一、文学体裁常识
(一)诗歌
(二)散文
(三)小说
(四)戏剧
二、中国重要作家、作品
(一)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
(二)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
三、外国重要作家、作品
四、中外文学流派、运动、思潮
(一)中国部分
(二)外国部分
● 核心积累
一、中外并称的作家、作品
(一)中国并称的作家、作品
(二)外国并称的作家、作品
二、诗文名句
(一)教材重要篇目中的诗文名句
(二)其他常见诗文名句
专题十 古代文化常识
● 知识清单
一、古代称谓
(一)姓氏、名、字、号
(二)年号、谥号、庙号、尊号
(三)谦称、敬称
(四)年龄称谓
二、古代官职及选官制度
(一)官职设置
(二)选官制度
三、天文历法
(一)天文
(二)历法
四、古代礼仪
● 核心积累
一、谦称和敬称
(一)谦称
(二)敬称
二、古代的官职
(一)文官官职
(二)武官官职
(三)官职的变动
三、古代历法中的主要节日
四、古代礼仪
● 核心积累
五、古代地理常识
(一)地区名
(二)政区名
(三)山川关隘名
(四)城市名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 知识清单
一、通假字
二、一词多义
三、古今异义
(一)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
(二)古今词义程度的变化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三)形容词的活用
(四)数词的活用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倒装句
(四)省略句
六、文言文断句
(一)文言文断句的步骤
(二)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七、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原则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八、文言文的文意概括与分析
(一)筛选文中信息
(二)归纳内容要点
(三)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 核心积累
一、通假字
二、一词多义
三、古今异义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三)形容词的活用
五、常见虚词
(一)之
(二)而
(三)以
(四)于
(五)其
(六)则
(七)乃
(八)为
(九)焉
(十)乎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倒装句
(四)省略句
专题二 古诗词阅读
● 知识清单
一、掌握古诗词的阅读方法
(一)抓标题
(二)看作者
(三)读正文
(四)析注释
二、赏析古诗词中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二)景物形象
(三)事物形象
三、分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二)表达方式
(三)表现手法
(四)结构技巧
四、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五、品味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一)品字
(二)品句
(三)分析语言风格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
● 知识清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类型
(二)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三)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传记
(二)新闻
(三)科普文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小说
(二)散文